欢迎访问中国石墨行业门户!【登陆】【免费注册】010-82930964 微博 微信     粉享通 | 广告服务 | 中国粉体网
石墨网首页 > 资讯
遭遇转型瓶颈 石墨之都郴州的重生之惑
2013/07/08 点击 3877 次
中国粉体网7月8日讯  因乱而治,“石墨之都”——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以壮士断腕之心关停了境内所有矿井。

  刮骨疗伤效果显而易见,安全事故戛然而止,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但尾随而来的压力不容小觑,无论是居民收入,还是镇、区两级的财税收入,均受到影响。

  关停矿井后,鲁塘镇尝试整合矿产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并调整产业布局,但收效并不明显。

  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破坏了矿区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暴富心态的形成,居民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作和生活上的转型……粗放式开采积弊太深。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重塑……鲁塘镇正探索着破题的关键,而要逐一实施却非一己之力可为。

  如何减轻转型期的阵痛,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有机统一,这是当地政府的必解难题。

  石墨“疯狂”

  鲁塘镇盛产石墨,素有“石墨之都”之称。开采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逾400年之久。

  大规模开采始于1991年,在“有水快流”、“大干快上”的大背景下,民间资本迅速涌入矿山,当地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哄而上,至1995年,鲁塘矿区17平方公里的矿藏带上星罗密布着690多个矿井。

  “家家都不耕地,男男女女都去挖矿。”鲁塘镇碧潭村村民何赞波在这拨挖矿热潮中摇身一变成了矿老板。何赞波说,与他出身、经历相似的矿老板在鲁塘镇非常多。

  当时,采矿门槛低,表层开采技术简单,投入少,见效快,回报高,面对唾手可得的财富,矿山附近的村民蜂拥而上。

  截止2009年9月,全镇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有2万余人直接从事煤炭、石墨开采、加工和运输业;全镇75%以上的家庭持有矿山股份;另有外来务工人员3万多人。

  那些年,每逢月初,无论在鲁塘镇,还是在几十公里外的郴州市城区,因石墨带来的“疯狂”随处可见。

  矿山大多定在月初分红,而分红的地点几乎都是上档次的宾馆。“一个矿,包下宾馆一层楼,现金分红,吃喝玩乐一条龙。”那时,在郴州市区的高档消费场所随处可见鲁塘人。

  一次分红,几天挥霍,矿老板们及时行乐却无心壮大产业。坐拥资源,坐享其成,很少有矿主想到坐吃山空而进行第二次创业。

  鲁塘镇党委书记邓拾金称,无序开采从地表往纵深发展,资源竞争的矛盾恶化,安全隐患增大,随着矿山整治和市场波动,一批矿老板被打回了原形。

  困难重重

  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加剧,2010年8月,北湖区重典治乱,关停鲁塘境内所有矿井进行整合,两万余名矿山从业人员下山回家。

  大量的矿渣(煤矸石)堆积在山体上、田地间;如蜂窝般的矿井不但吞噬了地表水,且破坏了地下水系。失去了生产资料,矿山从业人员中的大多数不可能再重拾农具。

  今年年初,近千名回流的生源令鲁塘镇党委、政府头痛不已。邓拾金介绍,矿山未关停之前,当地居民将子女送往城区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如今,经济来源受阻,家长无法承担高额费用纷纷将孩子接回本地就读,导致当地的教育资源捉襟见肘。修建一所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迫在眉睫,但资金的筹措举步维艰。

  “矿区面临的难题有道路破烂、水资源短缺、耕地损毁、采矿废弃物隐患、环境治理压力大、文教卫事业基础薄弱等。”矿山关停以来,摆在鲁塘镇党委、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让从山上撤下来的从业人员安居乐业。

  水车洞村村民一直在为饮用水烦恼。村主任何良峰介绍,自2008年起,该村的饮用水工程共投入1200万余元,至今未完工。“每找到一处,用不上多久便干涸了,周而复始,重复投资。”目前矿井深度已到负200米,挖掘水井的难度可想而知。

  离鲁塘镇政府不到500米的地方,十几幢整齐排列的楼房已经竣工,此处便是离矿区最近的太洞村村民的新家。多年的乱采滥挖,太洞村农田全部被毁,村民的房屋中,有三分之一为A级危房,其余均为B级危房。2012年初,省市区三级和新引进的鲁塘矿区战略投资者南方石墨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400万元新建了这批集中安置房。

  其实,还有众多的矿区居民需要这样的新家。

  邓拾金介绍,矿山关停前的10年里,矿山给当地财政贡献10亿元左右,从业人员收入大约20亿元。而按产出与投入的国际通用标准1:4计算,恢复矿区原貌需120亿元,耗时5到10年。

  120亿元,对于鲁塘镇和北湖区两级财政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就业艰难

  再就业,对于从矿上下来的人来说并非易事,早年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令他们难以适应新的工作。

  何良峰介绍,其所在村一位年轻人带1万元钱外出打工,一个月后空手而归。 “年轻人原来多在矿山管事,高收入养成了高消费、自由散漫的习惯,外出打工工资低,且不愿意受约束,喝酒、抽烟、上网,最后连本钱都折进去了。目前在家待业。”

  年轻人的遭遇和现状在当地较为普遍,鲁塘镇政府在矿工再就业上花费了不少心思。

  鲁塘镇党委副书记朱冰峰介绍,曾组织50名待业青年去东莞一企业做学徒,不到一个月,对方要求劳务输出方接人回家。“不服管教,跟师傅吵架。”暴富造就了当地消费的畸形发展,大部分矿山从业人员下山后身边并无多少积蓄。

  但也有部分矿老板成功转型,实现了第二次创业。何赞波等12位村民联合创建了碧香源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鲁塘镇因挖矿荒废的山坡上,种上了大片大片的油茶苗。补偿款成了油茶林的前期投入,目前已开发80公顷。“不可能再走原来的老路了。虽然油茶种植时间长、来钱慢,但熬过去了就是无限生机。”何赞波告诉记者,油茶林全部成熟后,预计每年利润可达700多万元。他的目标是种植万亩油茶林。

  像何赞波这样的村民大多是村支两委负责人,他们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而如何吸引更多人参与就业,带动更多人创业,将对当地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堂村村主任何禹成下山后在当地办了一家内衣厂,一年光景,却有了退意。“在本地招收的工人技术不过关难管教,不久前生产的一批外贸货物因质量问题被拒收,损失惨重。”

  鲁塘矿区战略投资者南方石墨有限公司有意在本地招聘工作人员,但对学历、资质等作出了要求,最终应聘成功者寥寥。

  邓拾金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矿山发展几近疯狂,小孩不读书,一家老少都在山上,他曾亲眼见到一对12岁左右的兄弟驾驶一辆大货车运输石墨。如今,他们已是当地主要生产力,离开矿山后,对新的环境难以适应。

  矿区复兴

  鲁塘矿区“歇业”,无论镇政府还是老百姓,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据称,石墨产业作为北湖区的支柱产业,高峰时期规模占到全区工业总量的二分之一,每年为全区提供2亿元的可支配财力。

  如今的鲁塘,每年还要投入近亿元来改善全镇的环境以及民生问题。

  在邓拾金看来,他们正在经历凤凰涅槃的过程,不久将获得重生。

  他介绍,早在1985年,郴州市以鲁塘镇为中心的区域已探明的微晶石墨储量就已达3407万吨,占全国已探明的微晶石墨总储量的72.5%。实际上,近30年来的新增探明储量,估算有千万吨以上,是名符其实的“全国第一”,鲁塘镇因此有了“石墨之都”的美称。

  石墨不仅用于锂电池、显示屏等高精尖技术领域,还是一些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例如石墨炸弹、火箭喷管、原子反应堆等,是极其宝贵的战略性资源。

  “我们是守着一座巨大的‘金矿’,如何让其效益最大化将是下阶段党委、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邓拾金告诉记者,2010年底,北湖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鲁塘矿区,同时期待着矿区蝶蛹蜕变。

  “以矿兴工、兴工强镇、强镇富民。”从鲁塘政府的工作思路不难看出,鲁塘发展关键和重心依旧是“石墨”。

  2011年1月,鲁塘完成石墨资源整合,原来的矿主全部退出,由中国建材控股经营。

  目前,中国建材组建的南方石墨已进驻矿区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整合取得了预期的成功。

  今年初,北湖区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13名委员共同提出的《关于打造我区“石墨之都”构筑多点支撑产业体系增长极的建议》作为一号提案递交大会。目前作为重点提案督办推进。

  如何重启石墨资源的开发,是提案的核心。提案建议通过科学规划石墨产业布局、加强石墨资源保护和管理、大力承接石墨精深加工项目、积极引导石墨加工技术攻关等方式来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石墨之都”。期望引起中央、省、市对石墨战略资源开发的重视和支持。

  据介绍,在鲁塘矿区关闭停产期间,石墨原矿价格从之前几百元一吨的“煤价”飙升到近300元/吨,足以说明鲁塘矿区在石墨行业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资源整合北湖区成功实现了资源控制目标。

  在各方的推动下,南方石墨初加工工业园区即将落户鲁塘。届时,鲁塘石墨矿区将彻底告别散乱、粗放式开发。
(来源:湘声报)


相关新闻:
· 寻找“中国好粉材”之河南五星新材等静压石墨 2024.11.18
· 石墨纳米材料供应商:东莞市八洲通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入驻粉享通 2024.11.04
· 必看!隐晶质石墨提纯指南 2024.11.01
· 2024年中国非金属矿产资源增长:重晶石12.4%、高岭土4.0%、晶质石墨23.9% 2024.10.30
· 天然石墨利润还剩多少? 2024.10.24
· 石墨产业周报:超大型晶质石墨矿、6N5提纯技术,产业接连突破 2024.10.22
图片新闻

寻找“中国好粉材”之河南五星新材等静压石

年产1万吨钠电正极材料生产工厂落户贵州

石墨纳米材料供应商:东莞市八洲通能源材料

必看!隐晶质石墨提纯指南

最新资讯